感知城市最佳實踐區 科技引領城市智慧
未來的城市生活應該是什么樣子?你只需要攜帶一張卡,甚至只是通過手機上一枚芯片,就可以上街購物、就醫、并自由進出寫字樓和住宅;而你房間的一面墻可能是由太陽能板拼成,并能隨室內外溫度和日照強度自動控制開關,達到制冷和保暖的功效;屋內還配置著與污水凈化和處理配套的供水系統。當你走出小區,無處不在的寬帶網絡讓你可以隨時處理公務、收發郵件。
所有這些未來生活圖景,今天都可以在世博園浦西E片區一片15.08公頃的土地上提前嘗鮮。這里不僅匯集著由“空氣樹”和“竹屋”組成的馬德里公共廉租屋,展現零能耗生態的倫敦案例館,以及用智能卡引導智能城市生活的香港館等,每一個案例都有其在信息網絡、低碳技術、節能環保等方面的獨到之處;就連“城市最佳實踐區”本身,也是在原舊廠房的基礎上改造而成。
用一位參觀者的話說,這里就是用最溫柔的方式展現冷冰冰的科技概念。這些科技將在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世博局最佳實踐區部部長孫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是世博會舉行以來首次引入城市展館的概念,其立意就是希望通過“感知城市最佳實踐區”,來“引領未來的城市智慧”,如果能給參觀者一些啟迪和借鑒,就非常有意義。
孫聯表示,展區展示的案例都通過嚴格的遴選,考慮到其國際公認度、可推廣易復制、以及在本領域內有獨到之處等多個標準。“以水處理為例,就有成都、大阪、日內瓦等多個案例展示,關鍵是要給參觀者特別是城市管理者們以啟發,讓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部分。”孫聯指出,“如果盲目追求科技成分和昂貴的技術,則只是對資源的浪費,適合才是最好。”
蒙特利爾案例館
垃圾場變身環保公園
“這個獨一無二的場所是向世人展示如何重新利用城市資源——把一個采石場改為垃圾填埋場,并最終改造成一個讓所有人享用的美麗的環保公園。”這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社區國際大獎執行主席阿蘭·司密斯對蒙特利爾的評語。
要不是親眼看到對蒙特利爾圣-米謝爾綜合環保中心(CESM)創新治理的過程的影像資料,很難想象作為著名的太陽馬戲國際總部的所在地,CESM曾是北美最重要的垃圾填埋場之一。據蒙特利爾案例館負責人介紹, CESM占地兩平方公里,相當于300個足球場;在1925-1984年間,這里曾是一座采石場,從1968年起同時還是一座垃圾填埋場。為改變當地的生態環境,蒙特利爾政府于1995年提出修復計劃。
但問題是,鑒于CESM是一塊經過80年高強度開發的特殊區域,埋有超[FS:PAGE]過4000萬噸垃圾,且填埋深度在力學上并不穩定,重新利用前的最終覆蓋成為保證垃圾填埋場安全至關重要的因素。據悉,當地政府為此修建了專門的試驗地,分別采用三種覆蓋設計,并用儀器跟蹤了一年,最終確立了一套最合適的方案,其多土層結構不僅能夠限制沼氣的逸出和垃圾滲透到空氣里,還要允許一定量的雨水滲透,促進有機物的礦化。
而為了便于沼氣回收,當地政府在原垃圾填埋場內安裝了375個沼氣采集井,并由21公里長的管線連通,與幾臺巨型壓縮機和一座沼氣發電廠相連。既能夠解決垃圾處理問題,也可以供應當地電力需求。據介紹,當地經蒙特利爾政府招標興建的加斯蒙發電廠用沼氣將水燒開,再用所產生的蒸汽驅動轉子,就產生了電。如今,加斯蒙發電廠的生產能力已達到23兆瓦,除了為CESM的接待大廳和會場供電,還足夠為約12000戶家庭提供全年用電。
此外,發電過程中的一部分熱水還被送到位于CESM東南角文化區的多娛馬戲城,為地暖供熱。據悉,這種形式的能源也叫熱電聯產能源,沒有溫室氣體的排放,與傳統供熱系統相比可節省20%-35%的成本。
記者了解到,自1995年項目開始以來,已有1.8億加元的資金投在CESM的設計和建設當中,其中1億元來自于私人投資。如今,蒙特利爾市政府在合作伙伴配合下進行的振興工程還把一些新公司和大型商店吸引到這一城區。如今,整個項目正在進行垃圾填埋的最終覆蓋,可能要持續到2020年才能向公眾開放,屆時垃圾填埋場將被改造成一片禾本植物隨風起伏的寬闊草場。
節能環保
城市生活的永恒主題
不僅是蒙特利爾,節能環保與綠色低碳幾乎是城市最佳實踐區所有展館的主題。歐洲第三大城市馬德里把他們的綠色公共廉租屋帶到了上海,竹制移屏覆蓋了各個樓層的表面,而屋頂50塊太陽能板的透光率達到30%,北部是玻璃幕墻,具有收集太陽能的功能,同時在內部裝有多部風力發電機,利用這些裝置來達到氣溫調控和光線控制。馬德里案例館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些體現了最新節能環保理念的公共廉租屋租金只有市價的30%,馬德里市已有一棟樓88套住戶是采用這種結構。他表示,只有政府大力推動節能環保和綠色理念,讓大多數普通百姓用得起、住得上,節能環保等高科技才能從概念走上應用。
而國內成都案例館的活水公園、杭州案例館以西湖為核心的治水實踐以及北京展示光、熱、風等可再生能源應用的國奧村案例,也都展示了不同的環保治理方案和技術。孫聯表示,最佳實踐區展示對城市的交通系統、[FS:PAGE]資源循環利用、發展模式和路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城市管理者應該利用適當的公共政策,吸取案例中可以為我所用的部分,引領城市進入可持續城市發展軌道。
香港案例館
智能卡引領城市生活
八達通卡是香港的智能城市生活杰出代表。八達通是香港通用的電子付費系統。芯片內置在信用卡大小的塑膠卡片,替卡片充值后放在接收器上即能完成付款過程。八達通在1997年9月1日開始使用,最初只應用在巴士、鐵路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后來陸續擴展至其他行業,包括商店、餐飲、停車場等,也用作學校、辦公室和住所的通行卡。充值的方法也由最初的充值機,擴展至商店付款處和以信用卡、銀行賬戶自動轉賬。
香港特別行政區商務及經濟發展科通訊及科技司首席助理秘書長李碧茜告訴記者,如今,香港智能卡的年交易宗數已達到1000萬,交易額突破1億元。八達通面世已近十年,推廣成功的關鍵即在于靠“商業運營帶動”和“政府從旁扶持”兩條腿走路。
進入香港案例館時,參觀者可獲得一根內置無線射頻識別技術芯片的手帶,借助它,便可以啟動展覽裝置,切身體驗香港廣泛應用的智能卡及無線射頻技術。而用手帶啟動的14個液晶顯示屏,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現智能卡應用的多種功能,包括購物、進出住宅樓宇、停車場、出入境檢查甚至尋找走失的寵物等。
李碧茜告訴記者,“對于消費者來說,智能卡的應用必須簡單方便,而八達通就依靠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實現了一刷即可的效果;此外,每個人隨身攜帶多張卡片很麻煩,因此要求一張卡必須具備多種應用功能,這就需要不同的公司和商業團體加強合作,其中政府的推動主要體現在鼓勵技術發展、資源調配等方面。”
業內人士指出,這對于中國內地的物聯網產業的發展非常有借鑒意義。其應用推廣應當遵循從公共管理與服務入手,慢慢滲透到企業應用市場,以及個人與家庭應用市場的發展路徑,而香港模式正給予了很好的參照。
如今,不止在本島,八達通卡技術和經驗還遠銷海外。據悉,2003年,八達通卡首次向荷蘭外輸,幫助當地發展一套全國通用的自動收費系統,2009年底開始全國逐步推出。2007年,八達通獲迪拜道路及運輸局委約,為當地發展一套非接觸式智能卡付款系統,將成為迪拜全國多種交通工具的通用收費平臺。
相關文章
感知城市讓物聯網落地
自2009年溫家寶總理提出“感知中國”,并在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求大力發展物聯網以來,“感知中國”與物聯網已經結下了不解之緣。物聯網產業取得了迅猛的發展。
“數字城市智慧安慶”合作框架協議簽訂
11月13日,市政府與中國聯通安徽省分公司“數字城市智慧安慶”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舉行。副市長萬士其出席并代表市政府簽約,市政協副主席光嘉元出席儀式。
華三“聯通”云平臺 引領城市智慧未來
中國在2013年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3.73%,比上年提高了1.16個百分點。飛速發展的城鎮化在推動經濟快速前行的同時,也帶來了人口劇增、公共安全管理復雜、資源匱乏、交通擁堵等社會問題,可持續已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關鍵議題。
平安城市智慧化建設 安防產業順勢崛起
“智慧城市建設既能破解當前制約城市發展的問題,又能為經濟轉型提供新的發展理念和模式,是城市建設的一種高級形態,從技術的角度看,也可以稱為智能安防的平安城市。”近日,在第四屆智慧城市大會上,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副局長譚曉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