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城市是城市未來的夢想與實踐
——郝杰斌首次全方位立體解讀立體城市。

北京立體之城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郝杰斌
成都萬通立體城市即將落戶成都,這個備受國內外關注的立體城市究竟是什么東西?里面有什么具體內容?是否符合中國國情?與成都如何結合?帶著諸多疑問,記者專訪了北京立體之城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郝杰斌先生,首次全方位立體解讀立體城市。
記者:北京萬通立體之城投資有限公司在成都投資了中國第一個立體城市項目,這座城市有什么特點,他給成都人帶來什么?
郝杰斌:說到立體城市確實是一個讓人浮想聯翩的名字,是懸浮飄渺的空中堡壘?還是穿梭于云際之間的音速電梯?在2010年的中國住交會上,王石曾這樣評述立體城市:“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與浪漫,但又是非常務實,符合中國和許多發展中國家國情的產物”。
目前規劃中的立體城市位于天府新區的中心,建設用地達到1.3平方公里, 如果說到它的特點,可以用幾個詞來概括即:豎向發展,大疏大密,產城一體,田園環繞,生態健康,智慧高效。
成都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成都人休閑安逸的生活方式也給人深刻的印象。天府健康生態城可以說給成都人帶來一種更高品質的宜居生活,在安逸休閑的基礎上加上“生態”“健康”這兩個概念。
這座立體城市的建設除具備居住、生活等基本功能外,還將與世界領先機構合作,根據規劃區域劃分,分別植入醫療健康、現代農業、IT創新、文化、教育、現代綜合服務六大支柱產業體系,城市功能復合豐滿,提供約四萬個就業崗位,由表及里貫徹成都市十二五規劃中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目標。
記者: 您能具體介紹一下立體城市這個概念嗎?還有,它將給城市發展將帶來哪些機遇與變革呢?
郝杰斌: 相比傳統開發項目,立體城市有兩個鮮明的不同之處。一是基于節約土地的立體化規劃方式。相比傳統的平面布局模式,將大大提高社會經濟效率,提高生活品質。二是混合功能的規劃方式。將近50多種城市功能復合在一起,建立產城一體,綠色和諧的新型微型城市。
在低能耗、可持續方面大量借鑒、吸取了沙漠綠洲馬斯達爾和2010AIA大獎得主芝加哥脫碳方案的精髓,引入能源供給系統、真空垃圾處理系統;在1.3平方公里用地范圍內,建設約700萬建筑面積,為10萬人提供工作和就業;立體城市的規劃,相比同樣規模的平面城市使用約七分之[FS:PAGE]一的土地,節約58%的城市用水,降低41%的能耗,減少60%的碳排放和89%的不可降解垃圾填埋量。突出的體現了可持續的設計理念,在我國的規劃界也是首屈一指的解決方案實踐。
記者:立體城市要在一平方公里土地上建設700萬平米建筑容納10萬人,這個容積率和人口密度在國際上是否有先例?
郝杰斌:20世紀初,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城市人口超過農村人口,隨著世界人口的急劇增長,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越來越多的人涌入城市。中國城市化的速度更是堪稱世界第一,規模也是世界最大,預計2020年全國新增城市人口將達3.5億,中國如何以全球6%的土地承載全球1/5的人口?世界上許多建筑設計師都曾設想將城市延伸至天空,以解決耕地銳減、綠色消失、交通擁堵、溫室氣體增加等城市化問題。這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更是全球的問題。
說到容積率的問題,香港西九龍的容積率是5.5,日本東京是5.8,新加坡、紐約曼哈頓的市中心容積率都很高,我們是5.38,其實密度并不過大。比北京國貿一帶CBD地區要低,那里的平均容積率超過了11。
經過世界范圍內的專家論證,高密度城市容積率為6.0,是一個相對較為合理的密度。我們只是密度高起來,功能疊加起來,但是還有大片的綠地,開敞空間超過40%,比以上很多地區都多,其實是相當舒適的。
記者:城市的創新發展和科學規劃在世界范圍內都是難題,目前萬通立體之城在成都投資的“立體城市”在規劃方面將會采取哪些方法避免城市建設中的痼疾。
郝杰斌:當代的城市發展多采取橫向擴張的方式,在二維平面上蔓延。城市發展的無限擴張,不停的向外“攤大餅”,帶來的是大面積農業用地被侵占、城市交通擁堵嚴重、資源過度消耗等一系列問題。隨著城市的橫向發展,人們被完全包圍在鋼筋森林里,離自然環境越來越遠,人與自然越來越疏離。
與傳統的城市不同,立體城市采用豎向生長的方式,向高空尋發展。立體城市利用現代的高新技術,建造功能混合的城市綜合體。其高效的空間組合是其獨特的優勢所在。豎向發展、功能混合的模式,有利于實現集約用地,節約下來的土地可以用來發展特色農業,在立體城市外圍形成綠色的保護圈,實現現代田園城市夢想。
因此我們在主要功能方面的規劃特色是強調立體混合——提倡城市功能立體混合,實現集約用地。
首先,[FS:PAGE]我們功能非常的緊湊,不是“攤大餅”而是“摞小餅”,這是世界公認的低碳城市解決之道。聯合國在1996年人居會議就指出,緊湊城市是低碳城市的未來方向。
其次,50多種城市功能復合在一起,非常方便百姓的衣食住行。每一種重要功能都在步行20分鐘內解決,這是最理想的城市模式,并且提高了效率,節約了交通。
記者:立體城市的規劃模式目前是“摞小餅”,避免目前城市開發中“攤大餅”的做法。那么在如此高密度的環境中,10萬人口在城市中及與周邊聯絡的交通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郝杰斌:立體城市的交通理念為:以步行交通為主,構建人性化慢行天堂。立體城市的最遠距離控制在10-15分鐘步行距離之內。根據相關研究,在步行距離內,交通是可以由自行車和步行解決的,從而實現立體城市構建綠色交通的目標。
立體城市雖然看上去像一個獨立的城市,但其實他有7條主要的交通干道與天府新區的城市道路連接,而且其中有兩條都是城市快速路。城市地下還有一條軌道交通穿城而過,并在立體城市的中心設置站點,方便城內居民出行。而地鐵站的位置距離城市邊緣最多不超過7分鐘的步行距離,到達辦公空間只需步行3分鐘。根據天府新區的最新軌道交通規劃另外還有一條地鐵線將會在距離立體城市核心區3-5公里的地方設置站點,立體城市將會安排專門的班車往返于地鐵站點與立體城市之間。自駕車在立體城市不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但是立體城市會為居民提供立體式的停車空間,除了一部分地下停車場外,還有停車樓和設置在底層的停車庫。
立體城市致力于打造步行城市,居民在步行時間3分鐘內就可到達各種公共配套設施,而穿一個通城的步行時間也可以控制在15分鐘內。同時,立體城市計劃打造一套立體式的步行系統,除一層的步行道外,還會有二層甚至三層的步行空間,也為立體式的商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另外所有的道路將設置獨立的自行車車道,為喜歡自行車的成都人提供騎行的舒適道路。同樣,在城市周邊的農業景觀帶中也設置了兩條環形的步行道和自行車道,為城市的慢生活提供了可能性。
記者:立體城市有十萬人口居住,那怎樣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在目前的產業的規劃中是如何體現的?
郝杰斌: 立體城市將要打造產城一體——以特色產業為支撐,打造集居住、商業、辦公、娛樂為一體的立體城市。產城一體的規劃理念,保證立體城內[FS:PAGE]可提供超過4萬個工作崗位,立體居民中約50%的勞動力人口可獲得本地就業機會。除具備居住、生活等基本功能外,還將與世界領先機構合作,根據規劃區域劃分,分別植入醫療健康、現代農業、IT創新、文化、教育、現代綜合服務六大支柱產業體系,城市功能復合豐滿,實現50%城市人口本地就業。
立體城市在城市的核心區將修建大型的商業辦公樓,引進國內外的一流企業,提供四萬個就業崗位。同時散布在四個花瓣小區中還有45萬平米的小商業區及部分辦公樓,給大大小小各種商業模式都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間。而這些工作崗位上的員工大部分都可以在立體城市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小窩,這是一個可以實現步行上下班,回家吃午飯的城市。
醫療產業是立體城市的支柱產業之一,立體城市旨在打造中國西南地區最具影響力的醫療中心,全國最大的醫學研究及繼續教育基地。城內60萬平米的醫療產業包含大型綜合醫院、康復中心、理療設施、專科門診、醫學研發、中醫保健等多種功能,每年可解決1.2萬人的就業問題,并由此帶動本地酒店業、會展業、教育服務業、餐飲業、零售業、保險業、醫藥和醫療器械零售業、老年公寓等相關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立體城市建成后,將會迎接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將會大大提高成都市的國際知名度和關注度
內部的莊園產業體系形成完整化、品牌化、高附加值的經濟訴求。將農業生產與現代城市生活方式相結合,創造農業資源與生態游憩服務功能的最大化,為周邊區域居民提供休閑娛樂、體驗農耕生活的同時更好的進行城鄉統籌工作。
同時在城市內部引入“立體農場”,這是一種新型的節約土地的高效精致農業。日本的精致農業、臺灣的植物工廠、歐洲的立體農業都已經相當成熟,我們可以為城市內部的居民提供有機健康蔬菜,帶來綠色生活。
記者:健康產業將是立體城市的一個產業重點,60萬平米的醫療設施是一個什么概念,他們未來的規劃將是什么樣子?
郝杰斌:醫療與健康是中國百姓最為關心的話題,并且隨之帶來的養老地產、醫護產業也是未來中國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在立體城市的產業規劃中,醫療產業將會領銜產業布局。
立體城市醫療中心居城市核心區北側,建筑面積60萬平方米。醫療作為立體城市主導產業,直接或間接產生的就業崗位約占立體城市全部就業數量的1/4,將帶動本地酒店業、會展業、教育服務業、餐[FS:PAGE]飲業、零售業、保險業、醫藥和醫療器械零售業、老年公寓產業的發展,成為中國西南地區著名的醫療中心, 全國最大的醫學研究及繼續教育基地,將會吸引國內及國外最知名優秀的醫院前來設置分部。
記者:看來智慧的城市是離不開現代科學技術的,在未來的立體城市中,現代的科學技術將主要體現在城市中的哪些方面,他將給這座城市帶來什么?
郝杰斌:立體城市將會是一座智慧城市,我們目前已經與思科 IMB、 三星等世界知名科技類公司開展技術創新方面的合作,未來將提供一套智能城市管理系統,為立體城市的居民提供更現代方便快的捷智能服務。
另外,依托于天府新區高新科技產業的支持,規劃在立體城市內部嵌入前沿的智能城市管理系統,由智能城市管理系統輔助管理城市,為城市提供交通、電力、建筑、安全等基礎設施提供全面智能化服務,同時實現智能醫療、智能家庭、智能教育等方面的社會智能化和智能企業、智能銀行、智能商店的生產智能化,從而全面提升城市生產、管理、運行的現代化水平。通過智能控制中心,為立體城市居民提供衣、食、住、行、工作等智能化需求。
記者:這樣高技術含量的智慧城市,這么高的密度,我們的團隊如何確保在規劃、建設等方面的順利實施?
郝杰斌:為了這個理想城市的切實可行,我們進行了多種層次,多種領域為期幾年的多輪大規模專家論證。
目前我們已集結了全球智慧,公司內部擁有規劃、建筑、市政、融資、招商等多行業精英專業人士,并與經濟、社會、心理、城市問題等多領域頂尖顧問進行合作。同時與新加坡研發中心進行了合作,為高密度住宅進行世界級最尖端的研究。
記者:您能簡單的描述一下未來在立體城市的的生活嗎?
郝杰斌:在這座城市里的生活,幸福指數很高,高效便捷,衣食住行齊全又方便,適宜居住和工作,小孩有教育,老人有養老,生態環境優美,可以吃自己種的蔬菜,在傍晚家里的露臺觀日落。“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未來成都立體城市將成為四川乃至全國的一個城市樣板,對于我國推動城市化建設發揮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