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試水農業物聯網 智能農業時代將到來
一場全新的農業科技革命浪潮正在江淮大地席卷而來。它就是被喻為改變中國“三農”的新生力量——“農業物聯網”。這個對于很多人尚覺陌生的事物已悄然滲透和影響著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
物聯網是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之一,我國已將物聯網列為“十二五”國家重點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安徽作為農業大省、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再一次敏銳地捕捉到了國家大力發展物聯網的有利機遇,率先探索“頂層設計、整體推進、典型示范”的農業物聯網應用發展模式。
政府謀劃農業物聯網發展
2011年的秋天,安徽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在認真分析農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的基礎上,明確提出全面推動農業物聯網發展,在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過程中,以農業物聯網為抓手,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安徽農業崛起。隨后,一份牽動安徽“三農”大局、快速推進農業物聯網發展的重要決議悄然發出。
緊接著,省政府成立了農業物聯網發展工作領導小組。26個省直單位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和理論研究、技術攻關、推廣應用、標準制定4個專家組以及財務組,分別明確了各項重點工作的首席專家。
不僅將農業物聯網工作提到政府層面的戰略高度,安徽省還相繼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保障物聯網工作的推進和措施落實。省財政廳專門制定了《安徽省農業物聯網工程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省級財政在去年安排專項資金2000萬元的基礎上,從2012年起,新增農業物聯網工程項目資金500萬元,市、縣財政也積極增加安排農業物聯網工程建設專項資金。安徽將實施農業物聯網工程納入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范圍,組織實施農業物聯網重大技術專項,積極推進應用系統軟件開發、傳感器、數據采集終端、接口中間件、系統集成等關鍵技術研發。
據悉,由安徽省政府統一部署的農業物聯網綜合服務平臺項目,將在今年8月底試運行。該平臺建成后,政府農林水等部門將實時監測全省各地的農業生產信息、糧食生產狀況、水利灌溉等。這一平臺啟用后,將自動歸納分析種植大戶的土壤及病蟲草害相關數據,提示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同時,該平臺還可提前預知糧食作物收獲情況,系統可以根據平臺反饋的信息,與歷史數據進行比對。比如,秧苗受災情況反饋到平臺后,可根據實際受災狀況,邀請專家進行遠程會診,研判災情并采取相應措施。
一項緊系糧食生產的農業物聯網運用工程也正在緊張地籌備之中。“這里很快將建成一個全省農業的‘大腦[FS:PAGE]中樞機構’,可以適時觀測各地大宗農作物苗情、墑情、病蟲草害、災情的監測系統和綜合服務平臺,擔負起農業110指揮中心的功能。”安徽省農委主任張華建指著農業大樓6樓的一間偌大的辦公室介紹說,他們準備在全省小麥主產縣全部建立“四情”監測點,建設省級農業生產指揮調度平臺,逐步實現對小麥等大宗農作物生產的遠程監控和調度。除此之外,省農委種子站還將建設一個農業種子物聯網,實現農業種子從生產到市場流通全程質量追溯,增強種子監管和行政執法手段。
引領農業生產方式變革
“互聯網是把芯片裝進計算機,物聯網則是把芯片裝進動植物。”有專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
只要能上網,就可在手機或電腦上實時看到農田里各種農作物的生長狀況,還可以遠程操控澆水、施肥、除草……種植者足不出戶,就可以第一時間了解自家種植作物的生長狀況,實現遠程智能化管理。通過在溫室中安裝相關傳感器,實時收集到溫室中的溫度、濕度、土地酸堿性等信息,通過無線網絡傳送到數據終端,最終在用戶的電腦或手機上顯示各種作物生長要素參數。比如,溫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偏低,系統會自動啟動相關裝置增加二氧化碳含量,也可以通過事先設置好的參數值,對大棚中種植的西紅柿或者黃瓜等蔬菜生長環境進行實時調整。
依據類似原理,物聯網平臺還可以運用到畜禽和水產養殖等方面。在合肥高新區從事農業物聯網技術開發的一家科技公司負責人徐珍玉介紹說,“農業物聯網”就是物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具體應用,通過操作終端及傳感器采集各類農業數據,通過無線傳感器網、移動通信無線網、有線網等實現信息傳輸,通過作業終端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監控與管理。
合肥市蜀山區一家物聯網科技公司的副總經理楊磊介紹說,物聯網的智能溯源功能還可以引入第三方監督,特別是強化對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質量管理,讓消費者吃得更放心。信息采集覆蓋農作物從種子采購、播種、施肥、收獲、運輸、進入超市等各個環節。消費者在網上就可以直接購買你想要的蔬菜水果等農產品。通過農業物聯網綜合服務平臺,可以檢索到正在運輸農產品的車輛行駛到哪里、大概什么時候到超市等。
“農業物聯網技術運用的領域和功能非常廣闊,仍在進一步的開發延伸中。”安徽省農科院院長楊劍波介紹說。
“智能農業時代”即將到來
鏡頭一:一間敞亮的玻璃房內,專家通過大屏幕,可以看到全省幾十個標準化基地的莊稼生長情況,并與當地農民、專家[FS:PAGE]互動……這是合肥市濱湖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內的一個遠程可視專家指揮系統,是一個具有互動交流功能的科技進村入戶新手段。“田間苗情監測,音像同步傳輸,全天候專家咨詢服務和指揮調度,專家一對一講解,可以多方會診,為農戶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務。”安徽天禾種業總經理王實介紹,他們去年引進使用這套農業物聯網設備,是為了全方位為種子生產標準化基地進行監控及服務。
鏡頭二:長豐縣艷九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草莓大棚內空無一人,當天的氣溫高達30多攝氏度。大棚內的風機、天窗等設備一一自動打開。原來,在不遠處的一間指揮調度室里,操作工人正根據電視屏幕顯示的各個大棚內的數據進行觸摸式指控。這些指令通過傳感器在大棚內實現了自動化操作,大大減少了人力成本,同時數據庫的適時監控讓草莓生產完全自動化。
鏡頭三:在合肥市廬陽區三十崗鄉的蔬菜大棚內,一個個電子探頭把大棚里蔬菜的生產狀況同步傳遞到控制室里的電視屏幕上。可以查到每個大棚內的溫度、濕度、土壤、肥力等適時數據信息。大棚主人毛鳳昌告訴記者,不僅自己可以通過適時監控了解到蔬菜大棚內的情況,消費者也可以通過網上系統隨時了解到這個基地的蔬菜種植情況,消費過程的可追溯在這里一一實現。
鏡頭四:皖南休寧縣藍田鎮培源村的茶葉基地,一個個攝像頭穿插在茶樹間,監控著茶林的成長和病蟲害防治情況。茶場主人王光熙告訴記者,有了這一個個電子眼,可以隨時了解到茶林的生產情況,還可以通過視頻對話指導茶場工人們進行有機肥的施用和病蟲害的防控技術。
……
這樣現代化、智能化的農業生產場景,如今在安徽已經不是新鮮事物了。“如何提高傳感器的靈敏度和加大信息采集的實用性,讓物聯網技術貼近農民生產實際需要是未來改進的方向。”安徽省農業物聯網發展領導工作小組辦公室負責人介紹說。
相關文章
農業物聯網東風已至,智慧農業借勢而行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國家政策對農業的大力支持,加之物聯網技術的日漸成熟,物聯網在傳統農業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農業是物聯網技術的重點應用領域之一,也是物聯網技術應用需求最迫切、難度最大、集成性特征最明顯的領域。今天,愷易物...
淺談無線通信技術在農業物聯網領域中的應用
物聯網,theInternetofthings,簡稱IoT。是指通過各種信息傳感器,采集任何需要監控連接互動的物體,獲取相關信息的信息承載體。農業物聯網系統可以采集種植環境的空氣溫濕度、土壤溫濕度、光照強度等參數,還可以遠...
完善扶持政策 助推農業物聯網發展
農業物聯網發展初期資金瓶頸制約嚴重,仍需要政府資金扶持和大型企業的前瞻性投入。應完善財稅政策、投融資政策,引導社會各界力量參與農村信息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