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州建成湖北首個智能農業示范區
人在家中,就可知曉田間土壤的溫、濕度,開啟噴灌設施;智能大棚自動調控光、溫、水、氣,令作物科學生長。近日,襄州建成湖北首個智能農業示范區,將這些近似科幻小說里的場景變成了現實。
9月14日,筆者來到正在全力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區的襄州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區,步入與院士專家工作站合署辦公的市智能農業示范服務中心。大屏幕上,周邊農作物的生長環境數據正在滾動播放:風力、氣溫、降雨量、土壤濕度、水質酸堿度等指標一目了然。
所謂“智能農業”,就是應用計算機與網絡、物聯網、無線通信等技術,實現現代農業生產的精細管理、遠程控制和災變預警等功能的集成技術系統。市智能農業服務中心負責人錢建偉向筆者介紹:“中心設置了四層的土壤濕度傳感器,分別是5厘米、10厘米、15厘米和20厘米,如果土壤濕度傳感器長時間低于20%,這時候我們的整個系統,或者說我們的莊稼就會給相關的企業包括示范區的指揮部發出預警。”
在示范區內的襄陽乾興農業公司蔬菜地里,筆者見到了與智能農業服務中心相連接的感知器,上面集成了酸堿度、溫濕度傳感器等元器件。該公司總經理李梅珍高興地告訴我們:“有了這個設備以后,我可以坐在辦公室里即時看到我的田里蔬菜的長勢,還可以節省20%的人工,節水10%。”
在不遠的水稻高產示范片,田間矗立著一個小型氣象觀測站,可以實時感知測量光照度、風向等天氣參數,并通過網絡將數據定期傳向計算機控制平臺。襄州區氣象站通過手機短信的方式、顯示屏的方式,將其傳達給廣大農民朋友,指導他們的生產。
據了解,除了田間地頭的傳感器,智能農業服務中心還在推廣智能大棚。利用溫室模型,技術人員給筆者演示了智能大棚遠程管理模式。技術員在家里通過電腦或者手機,都可直接遙控指揮。如發現棚內的溫度已經超過35攝氏度,技術員可以通過手機遙控,直接把整個設施棚內的風機打開。土壤濕度低于35%了,就立即開始噴淋灌溉,立即開始補水,可以做到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管控。
目前,智能農業示范區已投入300萬元,示范內容包括智能技術在糧食生產、溫室作物種植、畜禽水產養殖、農機管理、農產品電子交易等過程中的應用,首期工程惠及區域可達75平方公里。
相關文章
信電學院將建“智能農業研究與示范”基地
華夏物聯網訊:7月15日,信電學院楊仁剛院長,黨委書記高萬林、副院長杜松懷、副書記陳昕等一行六人專程考察我校涿州農場,雙方就“把智能農業教科基地建在自己的土地上”達成共識。
朗坤物聯:智能農業“布道者”
在安徽浩翔農牧的養豬場,每頭豬的耳朵上都會掛一個“耳標”,內含芯片,記錄的是這頭豬的出生時間,在養殖過程中的用藥、防疫情況、是否轉過欄等各種信息;進入屠宰場時,每片豬肉上又會掛上一個流通碼,批發商持IC卡刷卡交易,這片肉的檢驗...
無錫智能農業扮靚“農博會”
9月初,在江蘇無錫體育中心展示館舉行的第七屆現代農業博覽會中,涉及智能農業的一批物聯網項目吸引眾多目光。這是無錫市首次引入物聯網重點項目的農博會,充分顯示無錫農業高產、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特性。
常熟將加快引進先進智能農業裝備
8月28日,常熟市農委、碧溪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相關人員前往常州智能農業裝備研究院進行項目對接,就引進整套農田信息管理系統進行了進一步溝通。目前,為碧溪基地“量身定做”的管理軟件已經完成編制,整個項目計劃在近期正式實施。
智能農業因物聯網技術應用而水到渠成
自古農業就是國之根本,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隨著人口迅速增長,我們對糧食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而我們不光需要高產值,還想盡量把勞動力從繁重的農業勞務中解放出來。根據人們的需求,智能農業應運而生,物聯網技術也讓智慧農業逐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