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未來網絡無處不在
[ 導讀 ] 從家到辦公室,你的電腦不借助上網卡將無法上網;從一個辦公室到另一個辦公室,你的電腦因為沒有網線也將面臨斷網。
從家到辦公室,你的電腦不借助上網卡將無法上網;從一個辦公室到另一個辦公室,你的電腦因為沒有網線也將面臨斷網。
“在未來的互聯網世界里,有線和無線網絡將實現融合,即網絡無處不在。”北京交通大學下一代互聯網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張宏科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填補國內空白
北京交通大學下一代互聯網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誕生了國內第一臺IPv6 路由器和首臺IPv6 無線/移動路由器。
雖然實驗室正式掛牌國家工程實驗室是在2008年后,但這里很早就研制出國內第一臺IPv6路由器,并于2000年轉給企業進行產業化生產,目前IPv6路由器已廣泛應用于國內多所高校和企業。
另外,實驗室研制的IPv6無線/移動路由器獲2005年國家重點新產品證書,獲2006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下一代互聯網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是國內最大規模、專門從事IPv6 網絡技術和下一代互聯網綜合研究的團隊。
團隊還針對資源受限環境中“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大規模通信難題,研制出IPv6微型傳感路由器,在2005年被鑒定為“填補國內空白,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成果于2006年獲國家重點新產品證書,2009年獲中國電子學會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這些成績的取得,讓實驗室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在互聯網設備領域的國家工程實驗室,張宏科坦言:“經過我們近20年的努力,才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拿到這塊國家工程實驗室的牌子。”
不同于重點實驗室偏向基礎性研究,也有別于工程中心致力推進產業發展,張宏科帶領的下一代互聯網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很早就開始兼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如今,團隊一直致力于設計面向未來的下一代互聯網。
設計未來網絡
“未來互聯網需要解決一系列的問題,安全、移動、可擴展、效率和能耗。”張宏科指出,“幾十年來我們的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但機制和機理沒有發生太大變化,而這些才是我們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題。”
他向記者解釋,現在的網絡是在有線的固定狀態下設計,因此適合有線的環境,雖然我們有了Wi-Fi這樣的無線局域網絡,但網絡覆蓋區域有限,在高速移動的環境下還會經常出現斷網。
然而,在未來的互聯網環境中,我們將身處一個大的網絡世界,是有線網絡和無線網絡的融合,高速的網絡可以同時應用于有線和無線環境,不用擔心網絡的中斷。
提及網絡安全,經常會讓人聯想到數據和信息泄漏、網絡欺騙。“雖然技術人員都知道問題,卻難于找到問題的本質。”張宏科表示,“需要改變的是設計原理。”
在網絡安全技術方面,張宏科團隊曾先后研制出IPv6網絡安全防護系統,基于IPv6的IPsec VPN安全網關,IPsec加密環境下的數據捕獲、分析及還原系統。
同時,張宏科還帶領團隊打破傳統“一種網絡”支持“一種主要服務”的設計思路,創建“一體化可信網絡與普適服務體系基礎研究”,使傳統網絡的多種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如果在高鐵上使用該“一體化標識網絡系統”,可以使用該網絡實現語音通訊、數據通信、視頻音頻播放等,網速和安全性都能得到有效保障。
從上世紀開始,互聯網從底層設計到成熟應用耗費了幾十年的時間。進入21世紀以來,張宏科團隊已經用了近10年時間來研究下一代互聯網,并在一些通信類企業使用研制的設備進行示范實驗,一些設備已經處于推廣階段。
張宏科認為下一代互聯網的全面普及還需要至少20年左右的時間,其中國家的推進和支持將起到決定性作用。
用實力來證明
依托于北京交通大學的下一代互聯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是一個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型科研實體。
近年來,實驗室先后承擔了國家“973”、“863”項目(含創新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幾十項國家級課題。
實驗室占地面積近1000 平方米,擁有科研人員200余人,科研和設備經費上億元。
在機構設置上,實驗室設立IPv6 路由交換研究室、移動互聯網研究室、一體化網絡與服務研究室、NGI 網絡安全研究室、NGI 網絡管理研究室、傳感器網絡研究室、NGI 網絡工程研究室等主要研究機構和一個下一代互聯網綜合展示中心。
目前,實驗室正在開展無處不在的寬帶融合網絡(UN)、無處不在的傳感器網絡(USN)、以及IPv6 和更新的協議標準的研究。張宏科帶領記者參觀了實驗室,
當記者驚訝于滿滿一面墻壁的路由器時,他笑道:“通過多次反復的研究實驗,我們已經可以保證這些路由器發射的信號互不干擾。”
在“一體化標識網絡系統”的機柜前,他告訴記者:“這些設備都是由我們的實驗人員自主研發,可以支撐起一個學校、城市,甚至在未來能夠支撐起國家的互聯網絡。”
“在未來的互聯網世界里,有線和無線網絡將實現融合,即網絡無處不在。”北京交通大學下一代互聯網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張宏科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填補國內空白
北京交通大學下一代互聯網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誕生了國內第一臺IPv6 路由器和首臺IPv6 無線/移動路由器。
雖然實驗室正式掛牌國家工程實驗室是在2008年后,但這里很早就研制出國內第一臺IPv6路由器,并于2000年轉給企業進行產業化生產,目前IPv6路由器已廣泛應用于國內多所高校和企業。
另外,實驗室研制的IPv6無線/移動路由器獲2005年國家重點新產品證書,獲2006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下一代互聯網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是國內最大規模、專門從事IPv6 網絡技術和下一代互聯網綜合研究的團隊。
團隊還針對資源受限環境中“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大規模通信難題,研制出IPv6微型傳感路由器,在2005年被鑒定為“填補國內空白,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成果于2006年獲國家重點新產品證書,2009年獲中國電子學會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這些成績的取得,讓實驗室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在互聯網設備領域的國家工程實驗室,張宏科坦言:“經過我們近20年的努力,才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拿到這塊國家工程實驗室的牌子。”
不同于重點實驗室偏向基礎性研究,也有別于工程中心致力推進產業發展,張宏科帶領的下一代互聯網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很早就開始兼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如今,團隊一直致力于設計面向未來的下一代互聯網。
設計未來網絡
“未來互聯網需要解決一系列的問題,安全、移動、可擴展、效率和能耗。”張宏科指出,“幾十年來我們的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但機制和機理沒有發生太大變化,而這些才是我們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題。”
他向記者解釋,現在的網絡是在有線的固定狀態下設計,因此適合有線的環境,雖然我們有了Wi-Fi這樣的無線局域網絡,但網絡覆蓋區域有限,在高速移動的環境下還會經常出現斷網。
然而,在未來的互聯網環境中,我們將身處一個大的網絡世界,是有線網絡和無線網絡的融合,高速的網絡可以同時應用于有線和無線環境,不用擔心網絡的中斷。
提及網絡安全,經常會讓人聯想到數據和信息泄漏、網絡欺騙。“雖然技術人員都知道問題,卻難于找到問題的本質。”張宏科表示,“需要改變的是設計原理。”
在網絡安全技術方面,張宏科團隊曾先后研制出IPv6網絡安全防護系統,基于IPv6的IPsec VPN安全網關,IPsec加密環境下的數據捕獲、分析及還原系統。
同時,張宏科還帶領團隊打破傳統“一種網絡”支持“一種主要服務”的設計思路,創建“一體化可信網絡與普適服務體系基礎研究”,使傳統網絡的多種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如果在高鐵上使用該“一體化標識網絡系統”,可以使用該網絡實現語音通訊、數據通信、視頻音頻播放等,網速和安全性都能得到有效保障。
從上世紀開始,互聯網從底層設計到成熟應用耗費了幾十年的時間。進入21世紀以來,張宏科團隊已經用了近10年時間來研究下一代互聯網,并在一些通信類企業使用研制的設備進行示范實驗,一些設備已經處于推廣階段。
張宏科認為下一代互聯網的全面普及還需要至少20年左右的時間,其中國家的推進和支持將起到決定性作用。
用實力來證明
依托于北京交通大學的下一代互聯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是一個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型科研實體。
近年來,實驗室先后承擔了國家“973”、“863”項目(含創新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幾十項國家級課題。
實驗室占地面積近1000 平方米,擁有科研人員200余人,科研和設備經費上億元。
在機構設置上,實驗室設立IPv6 路由交換研究室、移動互聯網研究室、一體化網絡與服務研究室、NGI 網絡安全研究室、NGI 網絡管理研究室、傳感器網絡研究室、NGI 網絡工程研究室等主要研究機構和一個下一代互聯網綜合展示中心。
目前,實驗室正在開展無處不在的寬帶融合網絡(UN)、無處不在的傳感器網絡(USN)、以及IPv6 和更新的協議標準的研究。張宏科帶領記者參觀了實驗室,
當記者驚訝于滿滿一面墻壁的路由器時,他笑道:“通過多次反復的研究實驗,我們已經可以保證這些路由器發射的信號互不干擾。”
在“一體化標識網絡系統”的機柜前,他告訴記者:“這些設備都是由我們的實驗人員自主研發,可以支撐起一個學校、城市,甚至在未來能夠支撐起國家的互聯網絡。”
標簽: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