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海事:水上智能交通提升事故救援效率
東平河道上,先是船舶卡住橋梁,失火冒煙,隨后兩船相撞致人員落水,并造成附近水域溢油。指揮室內,工作人員凝神屏息,緊盯大屏幕,實時指揮救援進程。13日,佛山舉辦水上交通應急救援演習,來自公安、消防、衛生等部門的150余人、33艘應急救援艇,在東平水道完成了“真刀實槍”的救援任務。得益于佛山海事局自主研發的水上交通智能管理系統,以及兩艘性能領先的救援船,兩起事故均在半小時內得到處置。
演習一
集裝箱船被卡:遠程輔助指揮20分鐘處理事故
13日上午10時10分許,佛山海事局水上交通智能管理系統發出違章停泊警報,值班人員通過系統發現,有集裝箱船被卡在佛陳大橋下。公安、消防等部門第一時間出動,交通部門對東平水道河段臨時封航,陸上人員對橋梁路面進行管制,經過20多分鐘的處理,事故最終成功處置。
佛山海事局工程師呂代臣稱,此次演習實現了兩個第一,“第一次運用水上交通智能管理系統,實現遠程輔助指揮;第一次嘗試雙場景指揮。”他介紹,水上交通智能管理系統是佛山海事局自主建設的水上交通綜合監管平臺,通過布設在橋區、渡口等重點水域的246支視頻槍,全面覆蓋了佛山重點水域,還整合了水文、氣象等各類信號資源,一旦出現船舶航行異常,就將進行聲光報警。
“以前都是靠人力,白天監管成功率只有30%~40%,有了智能系統后,成功率可提高到80%左右。”呂代臣還表示,整套智能系統加上視頻槍等硬件配備,共耗資約5000萬元,光一支視頻槍,貴的就要10萬元左右,是名副其實的“高端大氣上檔次”。
亮點:海特1508、海特1511發揮重要救援作用
記者看到,佛山海事局斥巨資購買的海特1508和海特1511兩艘救援船,分別在卡橋事故和撞船事故救援中起重要作用。“海特1508可拖帶5000噸的船舶,共耗費了100多萬元進行改造”,呂代臣稱。
“海特1511是全國內河第一艘水上移動式溢油應急設備庫。”呂代臣告訴記者,海特1511救援船長33米,寬7.8米,最快航行速度22公里/小時。
此外,海特1511還配備了專業的溢油回收裝置及儲存設施,可清除油漬50噸,應急服務半徑達50海里。
記者了解到,此次演習檢驗了廣州和佛山兩地協同水上救援能力,尤其是東平水道,上臨肇慶,下接廣州,全長68公里,是渡船風險突出水域。
演習二
碰撞事故:要求救援隊伍30分鐘內到場
“報告佛山海事局,我是粵南海渡2002,我船在東平水道三山口水域與一艘貨船發生碰撞事故,船上20名旅客,其中2名旅客落水,燃油柜破損造成溢油,目前我船正開展自救,請求海事救援!”
10時40分許,東平水道三山口水域渡運斑馬線發出碰撞報警,值班人員視頻監控核查發現,有下行貨船與渡船碰撞,造成人員落水及渡船溢油。隨后,救援人員緊急進行水上搜救及人員轉移,并對溢油進行處理,還對水質進行監測,不到半個小時便處理完畢。
“我們的要求是,30分鐘內必須到場救援,近的話5分鐘就必須到場”,呂代臣稱。
記者了解到,目前佛山還采取“渡運斑馬線”管理方法,渡船航行時必須在“斑馬線”水域行駛,超出“斑馬線”時智能系統就會發出警報。此外,不具夜航能力的渡船在夜間渡運、在濃霧禁航天氣冒險渡運、在“斑馬線”水域超安全限速及兩船相撞的情況,都會發出報警。
數據:
6年水上交通各類事故401宗
佛山海事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佛山各類水上交通事故中,發生在東平水道的事故占了一半以上。佛山海事局于2011年制定了“東平水道通航安全管理規定”,明確了重點航段的航行、停泊、作業規則。據統計,2007年以來,佛山轄區共發生各類水上交通事故401宗,其中一般等級以上事故15宗。
相關文章
交技發展:穩健發展的智能交通集成商
公司主要從事智能交通系統集成業務公司主要從事智能交通系統集成和工業自動化產品銷售等業務,其中公司近三年的業務收入中約90%來自于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系統集成業務,并在該細分市場上擁有約6%以上的市場份額,常年處于行業的第一梯隊;公...
上海交技公司的智能交通系統集成
上海交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智能交通系統集成和工業自動化業務。智能交通系統集成業務主要是為客戶提供智能交通系統項目的解決方案和集成服務。
蘇州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全國推廣
3月15日起,我市市區實施部分道路機動車“禁左”規定,不少市民對于回家繞行的煩惱不無感慨。祝辰介紹說,這套系統在北美幾個主要城市已經應用,“紐約市采用該原理的系統后,道路通行量提高3倍、通行速度增加2倍,每年可減少200萬小時...
智能交通領域的智能視頻分析技術(圖)
視頻分析與識別(video analyzing and recognition)技術指的是使用計算機從視頻中通過計算算法軟件進行運算和分析,提取視頻中的有用信息,完成這一信息提取和理解的一項技術,說得通俗一些,就是計算機對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