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時代?可穿戴式智能設備市場面臨爆發
2012年4月,Google 正式發布名為"Project Glass"的未來眼鏡概念設計。這款眼鏡將集智能手機、GPS、相機于一身,在用戶眼前展現實時信息,只要通過眼部動作就能拍照上傳、收發短信、查詢天氣路況等操作。自此從硅谷到華強北,可穿戴式智能設備作為新的用戶入口的潛力,均開始成為繼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之后吸引市場注意力的新熱點。包括蘋果、三星等移動互聯時代的主導者,Nike、Adidas 這樣的運動巨頭以及Jawbone 和 Fitibit 等創業公司均公布自己的可穿戴式智能設備計劃或推出產品,而眾多的高科技領域的投資者也將目光轉向此領域,希望尋找到未來的機會。本文將從可穿戴式設備產業與市場的多個維度,分析可穿戴式智能設備市場喧囂下的機會與挑戰。
可穿戴式智能設備定義與發展概況
廣義的可穿戴式智能設備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賴智能手機實現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鏡等,以及只專注于某一類應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設備如智能手機配合使用,如各類進行體征監測的智能手環、智能首飾等。
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用戶需求的變遷,可穿戴式智能設備的形態與應用熱點也在不斷的變化。可穿戴式智能設備擁有多年的發展歷史,思想和雛形在 20世紀 60 年代即已出現,而具備可穿戴式智能設備形態的設備則于 70-80 年代出現,史蒂夫·曼基于 Apple-II 6502 型計算機研制的可穿戴計算機原型即是其中的代表。隨著計算機標準化軟硬件以及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可穿戴式智能設備的形態開始變得多樣化,逐漸在工業、醫療、軍事、教育、娛樂等諸多領域表現出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應用潛力。
在學術科研層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卡耐基梅隆大學、日本東京大學的工程學院以及韓國科學技術院等研究機構均有專門的實驗室或研究組專注于可穿戴智能設備的研究,擁有多項創新性的專利與技術。而中國學者也在 20 世紀 90 年代后期開展可穿戴智能設備研究。在機構與相關活動領域,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成立了可穿戴 IT 技術委員會,并在多個學術期刊設立了可穿戴計算的專欄。國際性的可穿戴智能設備學術會議 IEEE ISWC 自 1997 年首次召開以來,已舉辦了 18 屆。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下,由中國計算機學會、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等主辦召開了 3 屆全國性的可穿戴計算學術會議。另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國家"863 計劃"也支持了多項可穿戴式智能設備相關技術產品研發項目。
這是最好的時代——可穿戴式智能設備面臨爆發臨界點
隨著智能手機在全球用戶中的浸透率不斷提高,在產業發展速度上向摩爾定律看齊的高科技業正在尋找下一個高爆發性的市場,而隨著 Google Glass 的發布,眾多投資者與創業者仿佛找到了目標。那么為什么是現在,而不是可穿戴式智能設備過去的七十幾年間的任意時刻?總結起來下面三點是可能的原因。
一是智能手機等設備的巨大保有量,不僅讓科技界巨頭轉向更為有潛力的新領域,也為輕量化的可穿戴式設備提供了數據處理與表達的可能。過去可穿戴式設備作為獨立的產品,在保證功能完整的前提下需要將信息傳感設備、處理設備與顯示設備進行集成,在過去甚至當前的技術水平下,這樣的作法意味著體積的巨大與耗電量的極大提升,無法很好的滿足可穿戴式設備的普適應用需求。而智能手機的普及則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方案,可穿戴式設備如智能手環等僅實現信息傳感,或集成部分簡單的處理與顯示功能,更多的數據處理與顯示通過連接智能手機實現,同時通過智能手機載體,可穿戴式智能設備企業可以通過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實現服務增值,從而形成商業模式。
二是微形化零組件的性能不斷提升,而成本不斷下降。高分辨率攝像頭、滿足不同應用負載的處理器芯片、可監測溫度方向加速度等指標的傳感器、高速穩定的閃存芯片等,這些可穿戴式設備里的關鍵零組件借助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產品的流行,在技術不斷升級的同時,實現了規模化的量產,從而降低了成本,使得可穿戴式智能設備價格變得用戶易接受,行業進入門檻也相對變低,從而吸引了眾多廠商跟進。
三是跨平臺的應用生態逐步形成。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眾多企業的投入使得硬件、應用、網絡的關聯性越來越強,不同設備間的數據與信息的相互交換與處理變得更為便捷,基于同樣平臺的可穿戴式智能設備的開發成本相對較低,且可以快速融入到已相對成熟的生態系統中。
自我量化與體外進化——可穿戴式智能設備的應用領域
可穿戴式智能設備時代的來臨意味著人的智能化延伸,通過這些設備,人可以更好的感知外部與自身的信息,能夠在計算機、網絡甚至其它人的輔助下更為高效率的處理信息,能夠實現更為無縫的交流。應用領域可以分為兩大類,即自我量化與體外進化。
在自我量化領域,最為常見的即為兩大應用細分領域,一是運動健身戶外領域,另一個即是醫療保健領域。在前者,主要的參與廠商是專業運動戶外廠商及一些新創公司,以輕量化的手表、手環、配飾為主要形式,實現運動或戶外數據如心率、步頻、氣壓、潛水深度、海拔等指標的監測、分析與服務。代表廠商如 Suunto、Nike、Adidas、Fitbit、Jawbone 以及咕咚等。而后者,主要的參與廠商是醫療便攜設備廠商,以專業化方案提供血壓、心率等醫療體征的檢測與處理,形式較為多樣,包括醫療背心、腰帶、植入式芯片等,代表廠商如 BodyTel、FirstWarning、Nuubo、Philips 等。
在體外進化領域,這類可穿戴式智能設備能夠協助用戶實現信息感知與處理能力的提升,其應用領域極為廣闊,從休閑娛樂、信息交流到行業應用,用戶均能通過擁有多樣化的傳感、處理、連接、顯示功能的可穿戴式設備來實現自身技能的增強或創新。主要的參與者為高科技廠商中的創新者以及學術機構,產品形態以全功能的智能手表、眼鏡等形態為主,不用依賴于智能手機或其它外部設備即可實現與用戶的交互。代表者如Google、Apple 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等。
下一個千億美元還是下一個烏托邦——可穿戴式設備未來的機會與挑戰
與兩千億美元規模的 PC 市場相比,當前的可穿戴式智能設備仍然還是個未能完全走出企業與研究機構實驗室的新興產品,雖然面臨市場爆發期,但規模和成熟度都還需要一定的歷程。在其中,我們可以看到巨大的機會,也要清醒的認識到其中可能的挑戰。
可穿戴式智能設備市場規模的上限潛力來自于其是一個個人化特性極為強烈的設備,可穿戴式設備使用體驗的改善與成本的降低,在未來可能促使每人擁有一個或多個可穿戴式設備,巨大的人口基數將形成可穿戴式設備的巨大潛在市場,從而與同是個人化設備的手機形成容量規模相當的市場。
此外可穿戴式智能設備的市場規模除來自于硬件設備的銷售外,由于信息技術的引入,借助云計算、移動互聯網與大數據相關應用,服務的提供將形成更大的市場機會。如在運動健身領域提供對運動數據的分析,并針對性的給出健身鍛煉計劃;在醫療保健領域根據慢性病監測的數據給出診斷結果與用藥建議等。
正是看到了這樣的機會,眾多 IT 跨國企業紛紛加大在可穿戴式設備領域的布局,以搶占戰略位置。谷歌發布 Google Glass,配備的攝像頭像素為 500 萬,可拍攝 720p 視頻。音響系統采用骨導傳感器。網絡連接支持藍牙和 Wifi-802.11b/g。總存儲容量為 16GB,由于谷歌在搜索、地圖、視頻等領域的巨大資源積累, Google Glass 可以對用戶實現這些資源與能力的整合提供,從而形成新的互聯網入口;蘋果計劃推出 iWatch,并在新產品iPhone 5S 中內置了運動傳感器,提供隨身數據監測的能力,從而引導推動可穿戴應用開發,為可穿戴式設備打造健康的生態環境;在向軟硬一體化轉型的過程當中,可穿戴式設備是微軟的重要領地,其近期擬收購 ODG 的資產與專利,后者是專業的可穿戴式設備廠商,有望為微軟提供相關的專利與產品組合,實現該市場的快速切入。
巨大的市場機會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參與者都能夠成功。目前可穿戴式設備市場的挑戰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成本,目前可穿戴式設備的創業門檻并不高,只需要百萬元級別即可與代工廠商合作,實現起訂量 2000 臺,每臺芯片、圖像傳感器、存儲、顯示、電池以及運營總成本不過 500 元的可穿戴設備的生產,但這樣的形式在與大型 ODM 廠商的已有原型產品競爭中將不具備優勢,而如果要實現差異化的設計、第三方服務的引入以及較強效果的營銷,所帶來的成本壓力可想而知,初創企業在投資消耗過程中如何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困難重重;第二個方面的挑戰來自于產品的碎片化,可穿戴式智能設備需求的多樣化與輕量化注定了市場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碎片化,目前來看很難有某種類型的產品能夠覆蓋用戶中的絕大多數,因此如何選擇產品的定位并吸引盡可能多的用戶將成為廠商成敗的關鍵。
相關文章
物聯網可穿戴設備未來的發展前景是怎樣的
可穿戴技術并非完全是新技術。最早的可穿戴技術是1286年發明的,當時眼鏡首次使近視者能夠清楚地看到遠距離。在整個20世紀,小工具制造商都喜歡將新技術應用于頭帶,手表和鞋子,即使它降低了功能性。在物聯網方面,可穿戴設備最早出...
如何讓智能設備擁有視覺?易微聯引領智能行業變革
最近,酷宅科技對外推出兩個重磅功能升級,在不更換設備的前提下,僅需要通過更新固件和App就能實現設備功能的迭代升級。其中一個功能是點動功能,解決用戶在某些場景下頻繁設置延時定時的問題;另一個功能就是支持設備控制界面綁定攝像...
希望將物聯網智能設備帶入傳統行業的公司
一家總部位于舊金山的物聯網設備平臺開發商吸引了新的投資,以幫助企業以安全的方式將所有東西聯網,這是該行業開始蓬勃發展的最新跡象圖片來源://pixabay.com/images/id-1323518/一家總部位...
今天的可穿戴設備有點像20世紀80年代的電腦,這并不好
今天的可穿戴設備有點像20世紀80年代的電腦,這并不好字號+作者:JoukoAhvenainen來源:物聯之家網2021-05-2715:32這與可穿戴設備有何關系?現在,我們有越來越多的可穿戴設備制造商,他們為其設備提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