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倡“物聯網醫學”及早預警治療
今天上午,第七屆上海國際呼吸病大會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揭幕。會上,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科主任白春學教授首倡的“物聯網醫學”引起廣泛關注,它將現有“病發后到醫院”的被動治療模式改為 “及早預警和及早主動治療”的現代醫學模式,降低了病人門診就診次數和就診費用。
據介紹,統計顯示我國目前約有3000萬名哮喘患者、4000萬名慢阻肺患者。許多呼吸病急性發作都是臨危搶救,平時醫生無法做到對病人的實時監控。為此,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組成攻關小組,研制成功“便攜式遠程監測肺功能儀”,將可使患者居家完成監測肺功能。病人拿著一個“手機”,一呼一吸之間,肺功能強弱信號就從家里傳輸到醫院。醫生根據遠程監控傳導來的數據,了解病人的肺功能強弱及監控病情變化,并告訴病人或增或減藥量。這樣一來,病人在家就能“看病”,免去了赴醫院看病的奔波之苦,也便于醫生隨時掌握病人病情變化,避免了急性呼吸病患者病發后才匆匆入院搶救。
同時,病人無需住院觀察,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醫院一床難求的尷尬局面。據悉,這一在國內首倡的“物聯網醫學”新醫療模式如果得到推廣應用,可使患者大大減少門診就醫次數和就診費用。
與會專家認為,將“物聯網”與現有的互聯網整合起來的全新現代醫療模式,可以實現對疾病的早發現、早預警、早治療,有效降低發病風險甚至挽救病人生命。
上海國際呼吸病大會是亞太地區學術水平最高的國際呼吸病會議之一,本屆大會吸引了約200余名歐美、亞洲頂尖學者參加。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教授擔任此次的上海國際呼吸病研討會名譽主席,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科主任白春學教授和美國胸科學會 (ATS)主席Dean Schrauf-nagel教授擔任大會共同主席。
相關文章
醫學發展新方向:移動云加端物聯網醫學
國內首個物聯網醫學的診治模式在滬建成
國內首個呼吸病防治聯盟“中山呼吸病防治聯盟”日前在上海舉行“聯動云加端”醫學啟動會。會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科主任白春學首次公布了“聯動云加端”物聯網醫學的全新診治模式。
“物聯網醫學”將成發展趨勢
華夏物聯網訊:慢性肺病患者需定期隨訪,如在家里安裝肺功能監測儀,每天將數據傳給醫生,醫生通過數據判斷給出防治意見,可大大節省就醫的成本。昨天,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舉辦的 “第七屆上海國際呼吸病研討會”上,專家表示:這種全新的...
物聯網醫學對傳統醫療模式的顛覆點在哪里?
移動互聯網的爆發、IT技術的迅猛進步,不僅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豐富了信息傳遞的途徑,更為優化醫療服務流程,提升醫療服務效率帶來了廣闊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