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電合一”催生智能農業
一旦發生疫情,哪些養殖場會受到影響?需要捕殺的畜禽數量有多少?需要多少資金和哪些資源進行防疫?無害化填埋場所應該選在哪里?……在北京市大興區安定鎮農業服務中心,點擊“大興農業資源管理決策系統”的觸摸屏終端,完成整個應急預警決策僅需2~3分鐘,而以前至少要兩三天。
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著我國農業生產乃至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在安定鎮農業服務中心考察了北京市221信息平臺的觸摸屏終端,體驗了基于3G的雙向視頻診斷系統,聽取了交互式趣味型農業技術培訓軟件后,不禁感慨:“要實現農業生產由靠天吃飯向提高物資裝備水平轉變,農業勞動者由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由小規模分散經營向提高集約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轉變,農業發展由主要依靠資源消耗向資源節約轉變,都離不開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推廣。”
跨越城鄉間“數字鴻溝”
近年來,在緊鑼密鼓的政策和項目推動下,我國農業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截至2009年底,全國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固定電話63部、移動電話115.2部、電視機116.6臺、電腦7.5臺,中央電視臺衛星頻道和省級衛視在農村的覆蓋率分別達到了89.4%和64.7%,廣播基本實現了全覆蓋。到2009年底,全國99.3%的鄉鎮能上互聯網、98.6%的鄉鎮通寬帶,90%以上的行政村具備了上網條件。然而和城市相比,農村地區在基礎設施建設、電腦普及率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
如何跨越城鄉“數字鴻溝”,讓農民享受到更便捷、更低廉的信息服務?2005年,農業部開始進行“三電合一”農業信息服務試點工作,打造“12316”三農熱線電話、農業信息網站、農業電視節目在內的多媒體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多渠道打通農業農村信息服務的“最后一公里”。5年來,“三電合一”項目先后投入財政和基建資金1億多元,共搭建了19個省級、78個地級和346個縣級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培訓各級項目管理和技術人員600余人次,成果惠及全國1/3以上的農戶。
“三電合一”項目實施以來,各級農業部門充分利用這一平臺,創新服務方法,先后涌現出吉林“12316新農村熱線”、浙江“農民信箱”、上海“一站通”、廣東“信息直通車”、海南“農技110”、陜西“專家大院”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服務模式。同時,大部分省(區、市)項目單位相繼建立了短信服務系統,及時發布與農民生產、經營、生活相關的政策和市場信息,增強了信息服務的時效性和針對性,部分地區還開通了視頻點播、遠程視頻診[FS:PAGE]斷等業務系統。
“精耕細作”出現代農業
“三伏”時節,暴雨如注,而在大興區苗圃花卉生產基地的日光溫室里,幾千盆竹芋剛剛“吃飽喝足”,綠葉舒展。“要不是采用了精準農業技術,這個品種我們根本不敢大規模種植。”基地張經理指給記者看墻上一個貌似空調遙控器的裝置,“這是溫室娃娃,它可以即時采集溫度、濕度、二氧化碳、土壤和水分信息,還可以根據設定的作物品種及生長階段信息來判斷當前的環境條件是否合適。如果和手機綁定,什么時候該澆水施肥,澆多少水施什么肥,都可以通過手機接收提示,遠程控制。”
和大興區苗圃花卉生產基地一樣,越來越多的農業生產者開始體會到現代農業的“精耕細作”,也改變著以往種養靠經驗、銷售碰運氣的老套路。在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悄然從電子政務和涉農信息傳播向農業生產經營領域的應用轉變的過程中,“三電合一”的優勢更加凸顯。
通過“三電合一”這個平臺,農業技術指導觸鍵可及,產銷信息服務全程覆蓋,市場預警解讀專業權威,質量安全追溯無縫銜接。如面對今年年初嚴重的旱情,湖北省襄樊市農業信息中心將《科技抗旱促春管十大關鍵技術措施》通過“12316”短信平臺發布,并在襄樊電視臺《壟上行》欄目開設專題,10萬農戶第一時間得到了有效的抗旱自救技術服務,從而避免了大田作物大面積減產減收。而今年“三夏”,農業部與福田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聯手設立跨區作業信息服務中心,共為全國13萬跨區機手提供區域機收作業預計時間、區域機收作業進度、天氣狀況、區域機收作業平均價格、區域農機投入量及需求量等免費短信服務,日發送量50萬條以上,有效避免了作業機械的無序流動和盲目競爭。
整合資源建“一個平臺”
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聯結生產、流通和消費,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標準化、產業化和組織化水平,是促進農業發展轉型的必然選擇,然而由于缺乏宏觀發展規劃,標準尚未建立,目前涉農服務信息重疊、差異和滯后現象比較突出。整合資源打造“一個平臺”,是創新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和運營機制的重要內容。
為了摸清農業資源和市場需求2張底牌,搞好科技和資金2個支撐,北京打造了全市統一的“三農”工作綜合信息平臺——“221行動計劃”信息平臺。通過制定農業資源信息集成與共享技術,這一平臺整合了市級種植業、畜牧養殖業、林業、國土、氣象、水資源等15個市級涉農單位和13個郊區縣的105類、490項數據,實現了涉農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共享,既避免了多平臺[FS:PAGE]的重復投資和資金浪費,也有利于發揮科技和資金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應用的難點在于信息更新,我們計劃與中國移動聯手進行市場化運作。”北京市農業局信息中心一位負責人透露。
就在不少地方圍繞“三電合一”平臺積極整合相關部門信息資源的同時,電信運營企業、農村信息服務企業等也在加快進入農村信息化領域,探索實現公司盈利、農民受益的信息服務模式。中國移動“農信通”、中國電信“信息田園”、中國聯通“12316熱線”等以企業為投資主體,由企業主導開展的農村信息服務模式,因其適應市場要求、服務及時和有效性高等特點受到歡迎。
相關文章
信電學院將建“智能農業研究與示范”基地
華夏物聯網訊:7月15日,信電學院楊仁剛院長,黨委書記高萬林、副院長杜松懷、副書記陳昕等一行六人專程考察我校涿州農場,雙方就“把智能農業教科基地建在自己的土地上”達成共識。
無錫智能農業扮靚“農博會”
9月初,在江蘇無錫體育中心展示館舉行的第七屆現代農業博覽會中,涉及智能農業的一批物聯網項目吸引眾多目光。這是無錫市首次引入物聯網重點項目的農博會,充分顯示無錫農業高產、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特性。
朗坤物聯:智能農業“布道者”
在安徽浩翔農牧的養豬場,每頭豬的耳朵上都會掛一個“耳標”,內含芯片,記錄的是這頭豬的出生時間,在養殖過程中的用藥、防疫情況、是否轉過欄等各種信息;進入屠宰場時,每片豬肉上又會掛上一個流通碼,批發商持IC卡刷卡交易,這片肉的檢驗...
智能農業因物聯網技術應用而水到渠成
自古農業就是國之根本,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隨著人口迅速增長,我們對糧食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而我們不光需要高產值,還想盡量把勞動力從繁重的農業勞務中解放出來。根據人們的需求,智能農業應運而生,物聯網技術也讓智慧農業逐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