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駱沙鳴建議:推進“智能泉州”實現“泉州智造”
對于未來的智能化城市,你有怎樣的期待?是隨時隨地有支援的無線電技術,是發條短信就有賣萌的垃圾分類機器人上門服務,或是通過移動終端實現回家路線最優化?你的想象無限寬廣,隨著泉州“智能城市”建設的快速推進,這一切或將慢慢走進我們的現實生活。為了更好地提升我市社會管理水平,市政協委員駱沙鳴建議,我市應加快“智能泉州”建設。
發展環境有待優化 技術能力參差不齊
去年年底,泉州市政府出臺的《“十二五”“智能泉州”建設專項規劃》。在泉州城市、港口、產業三大建設中,城市智能化應是繼工業化、電氣化和信息化之后,有力推動后兩者建設的發展之路,以實現從“泉州制造”到“泉州智造”的升級轉型。
目前在建設“智能泉州”中仍存在許多薄弱環節:對建設智能泉州的重大意義認識不到位;信息化建設的標準化技術支持等發展環境有待優化;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參差不齊,各區域各行業仍存在重復分散建設及“信息孤島”現象;我市軟件產業體量小、核心競爭力弱、信息人才匱乏;多層次、多形式、多途徑的信息化人才培養體系尚未建立,城鄉發展不平衡等等。
打造“綠色智能泉州” 發展智能社區服務
駱沙鳴認為,應將智能城市建設作為泉州轉型發展的載體和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
建議一:在廣泛征集智能泉州建設方案后出臺《關于加快泉州智能城市建設實施意見》。可把泉州生態綠色城市建設與智能城市建設綜合起來,提升為打造“綠色智能泉州”。
建議二:加快泉州基礎數據庫建設,比如數字經濟管理、數字文化管理、數字交通管理、數字災害管理,實現統籌整合資源共享,促進社會管理創新;把物流系統、信息系統和貨幣流系統整體納入我市不同級別、不同類型、不同平臺、不同中心的統一數字管理體系中,建設具有泉州特色的全方位的電子商務。
建議三:發展智能社區服務、智能教育、智能社保、智能治安和智能生態,加快泉州城市智能人文建設,努力挖掘泉州城市歷史文化底蘊,增強智能泉州的文化含金量。
建議四:智能城市應堅持“自主可控”原則,應加強關鍵技術領域的自主研發,形成智能泉州信息安全快速響應機制;加強泉臺信息化和軟件產業合作,打造“泉州制造與創造”的雙重優勢。
建議五:實時掌握我市水情,建[FS:PAGE]立智能泉州水管理系統;將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和衛星遙感技術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路徑最小化、時間最小化和成本最小化”,使泉州交通更加智能化。
相關文章
“智能泉州”建設生態宜居城市
生態城市從廣義上講,是建立在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更深刻認識基礎上的新的文化觀,是按照生態學原則建立起來的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的新型社會關系,是有效的利用環境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智能泉州打造生態宜居城市
林木會“說話”了,不僅能向人們展示他們的生長狀態,一旦遇到大火等險情時,還能第一時間主動求救;工業污水可以被監控了,通過3G手機,環保執法人員就能實時查看幾十公里之外的企業污水處理排放情況。
“數字城管”踏上“智能泉州”大舞臺
久治不愈的 “城市牛皮癬”、占道經營的流動攤點、偷偷摸摸的違章建設、一路滴撒漏的土方車……這些城市管理中的老大難問題全都難逃“數字城管”的法網,只要一冒頭,城管執法人員調度中心就能通過監控系統進行取證,并及時得到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