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測試汽車無線充電技術
據外媒報道,豐田汽車將開始對其電動車/插電混合動力車的無線充電技術進行實地測試,測試將于2月下旬在日本進行。A股市場上無線充電概念股有,碩貝德、立訊精密、得潤電子等。
據悉,豐田已經將三輛改良版的普銳斯交付給客戶,客戶將在未來一年時間內對其無線充電系統的便利性和滿意度等進行測試,豐田計劃根據驗證測試結果對系統進一步優化,最終進入商業化階段。
中證報消息,資料顯示,豐田無線充電系統采用磁共振技術,通過安裝在地面下的感應線圈與嵌入汽車底盤的對應線圈之間的磁場強度變化進行電能輸送。這項技術消除了給電動車或混合動力車進行插入式充電的不便利性,并為未來建立能夠普及和通用的充電設施帶來可能。豐田希望能夠在現有的混合動力車中引入這一無線充電技術。
目前,另一汽車制造商沃爾沃也在開發類似的無線充電系統,原理與豐田系統的基本一樣。
據無線充電聯盟(A4WP)和電力事業聯盟 (PMA)最新預計,在智能終端、可穿戴設備等的需求拉動下,無線充電市場有望急劇擴容,初步預計到2015年行業產值將達240億美元,年均增速超過50%。
另據證券時報消息,擺脫線纜的束縛是消費電子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無線互聯網時代的自然需求。包括3G、4G等在內的無線通信技術主要解決了數據交互的無線化,而能量傳輸的無線化作為“無尾化”發展趨勢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通過無線充電技術來完成。在數據傳輸無線化進入高潮的今天,能量傳輸的無線化將得到更多的重視,而“無尾化”趨勢的最終發展方向則是無線數據傳輸和無線能量傳輸融合。
無線充電產業啟動的外部環境在2014年得到很大改善。根據isuppli預計,到2015年全球無線充電行業產值將達到240億美元。但是,其在2013年的滲透速度卻遠低于業界預期,主要是成本過高、標準不統一和充電效率不理想這三大因素限制了產業啟動。而在2014年,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多模方案的成熟,這些限制瓶頸將逐一被突破,無線充電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將得到很大改善,這就使得產業啟動成為可能。
不管是在技術實力上,還是市場號召力上,行業巨頭的態度直接決定了無線充電產業何時啟動以及以何種方式啟動。而在2014年的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上,包括英特爾、高通、博通等在內的行業巨頭,一改此前出聲不出力的做法,開始實質性地加大了對無線充電技術的投入力度,各種相關產品和方案紛紛亮相。行業巨頭們的強勢加入將形成巨大的帶動效應,推動無線充電產業在2014年實現實質性啟動。
實際上,目前在A股的上市公司中真正對無線充電有所涉足的只有碩貝德一家,其它公司大多只是存在切入產業鏈的可能性。因此,華泰證券認為2014年電子板塊與無線充電相關的投資機會將主要是以主題性投資機會為主。
盡管如此,考慮到無線充電產業的巨大潛力和國內電子產業鏈的成熟度,A股相關公司的最終進入只是時間問題。因此,投資者給予相關公司前瞻性的關注是有必要的。
無線充電產業鏈從上游到下游分別包括電源芯片、傳輸線圈、電感材料、模組制造。其中,電源芯片、電感材料以及傳輸線圈是整個無線充電產品最為關鍵的三大零部件,不管是技術含量還是產品附加值都相對較高。而相比之下,模組制造環節的技術含量相對較低,與其他電子零部件的制造工藝相差不大,一旦行業啟動,國內相關企業能夠迅速切入。
電源芯片,技術壁壘高,國內企業滲透難度大。在無線充電模組中目前通常有充電管理和身份識別兩塊芯片。其中,充電管理芯片主要控制電路將輸入電源轉化為某一頻段的無線電信號,將電能傳送給發生方。而身份識別芯片的主要作用是對接收終端的身份和狀態進行識別,從而安全高效地完成充電過程。電源芯片在大小、控制精度和穩定性上都具有很高要求。目前只有包括高通、TI、英特爾、IDT等在內的傳統IC巨頭推出了商業化的芯片方案,國內企業在技術實力上目前還難以開發出能夠與之競爭的產品。此外,無線充電相關的核心專利及標準也主要控制在國外一些企業上,這也增加了國內廠商進入該領域的難度。
線圈設計與制造,是國內企業有望切入的高附加值環節。無線充電產品的充電效率很大程度上與線圈的設計與制造密切相關。通常情況下,線圈的設計需要上下游的密切配合,并且具有很高的客戶定制化特征,因此毛利率通常較高。而其主要的進入壁壘在于廠商的精密加工水平以及與上下游的銜接能力。而在這方面,國內包括立訊精密、得潤電子、長盈精密、安潔科技、勁勝股份、碩貝德在內的企業在金屬件的精密加工上具有豐富的經驗,同時在下游和眾多終端廠商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盡管目前只有碩貝德推出了無線充電線圈產品,但是在市場環境成熟的情況下,上述這些企業都有實力和機會進入這一領域。
電感材料,短期內國內企業難以切入。電感材料的特性也直接影響了線圈的充電效率和電感性。無線充電線圈所使用的電感材料必須具有很高的磁通性,并且電磁特性要能夠實現精準設定,技術要求很高。目前只有TDK、村田等傳統領先公司能夠生產符合要求的電感材料,國內企業在短期內難以大規模向這一領域滲透。
模組制造,國內企業最易切入的產業鏈環節。無線充電模組的封裝制造環節的進入壁壘相對較低,與其它中高端消費電子器件模組的分裝制造工藝差別很小。而在這個環節,國內有很多可以直接參與競爭的企業,包括欣旺達、德賽電池、比亞迪、卓翼科技、環旭電子等在內的A股上市公司在模組制造方面具有較高的性價比優勢,這些企業不僅有著豐富的消費電子制造代工經驗,同時與包括蘋果、三星、聯想、華為等在內的眾多終端廠商合作緊密,因此有望在無線充電產業啟動的過程中率先受益。
相關文章
無線充電標準爭奪激烈,NFC能否勝出?
無線充電標準聯盟間的戰火將更加猛烈。有鑒于無線充電聯盟(WPC)Qi標準使用的頻段易受干擾,且無法同時相容磁感應(MI)和磁共振(MR)技術,電力事業聯盟(PMA)和A4WP(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
傳蘋果iWatch明年第二季度發布 支持無線充電
一直有傳言稱蘋果要推出智能手表iWatch,卻已經被Android的很多廠商搶了先。目前有臺灣媒體曝光稱,蘋果iWatch將在2014年第二季度發布。
中場無線充電技術——植入式電子設備的福星
人體植入式設備最大的發展障礙就是充電難的問題,據衛報消息,斯坦福大學研發的“中場無線傳輸”充電技術能夠為體內植入的傳感器、起搏器和神經刺激儀輸送電量——將一張信用卡大小的卡片貼在身上能為游離在身體內的電子設備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