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醫學全力使被動治療這一模式改變
慢性肺病患者需定期隨訪,如在家里安裝肺功能監測儀,每天將數據傳給醫生,醫生通過數據判斷給出防治意見,可大大節省就醫的成本。專家表示:這種全新的“物聯網醫學”模式將成為今后發展趨勢,或可徹底改變“病發后到醫院”的現有診療模式。
所謂“物聯網醫學”,即將多種傳感器嵌入、裝備至醫療設備之中,并將物聯網與現有的互聯網整合,實現醫院、病人和醫療設備的互動。中山醫院呼吸科主任白春學教授介紹,全新的診療將能使患者的“被動治療”換成“及早預警及早主動治療”模式,它可將診治工作的成本降至最低。在英國,實行物聯網醫學后,社區門診量下降四成多,有效提高了效率。我國如能應用物聯網醫學,將可跨越時間、空間的障礙,在發達地區緩解看病難、住院難,不發達地區緩解醫療資源稀缺方面具極大價值。
據介紹,隨著社會的進步及人們健康需求的提高,對疾病的早發現、早預警、早治療關系到降低發病風險甚至挽救生命。中國呼吸科專家白春學表示,將現有的“病發后到醫院”的被動治療模式改為“及早預警和及早主動治療”的現代醫學模式,同時還可以大大降低門診就診次數和就診費用的。他說,隨著現代IT技術,電子醫學(E-Med)的興起、無線傳感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的出現,物聯網醫學今后將漸漸走進普通百姓的生活。
據悉,目前中山醫院正在研制用于物聯網醫學的肺功能監測儀。此外,腦部疾病、心臟疾病等監測設備也可納入物聯網,讓更多患者得以時時監測,及早發現病發征兆。
相關文章
醫學發展新方向:移動云加端物聯網醫學
國內首個物聯網醫學的診治模式在滬建成
國內首個呼吸病防治聯盟“中山呼吸病防治聯盟”日前在上海舉行“聯動云加端”醫學啟動會。會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科主任白春學首次公布了“聯動云加端”物聯網醫學的全新診治模式。
首倡“物聯網醫學”及早預警治療
今天上午,第七屆上海國際呼吸病大會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揭幕。會上,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科主任白春學教授首倡的“物聯網醫學”引起廣泛關注,它將現有“病發后到醫院”的被動治療模式改為 “及早預警和及早主動治療”的現代醫學模式,...
“物聯網醫學”將成發展趨勢
華夏物聯網訊:慢性肺病患者需定期隨訪,如在家里安裝肺功能監測儀,每天將數據傳給醫生,醫生通過數據判斷給出防治意見,可大大節省就醫的成本。昨天,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舉辦的 “第七屆上海國際呼吸病研討會”上,專家表示:這種全新的...